望城环法自行车赛媒体(环法自行车比赛直播)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7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协约国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眼前的和平不过是一种停战,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终于成为通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的路标。 2世界资本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发展对世界范围内的原料和市场的依赖。而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竞争压力的增大,19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垄断组织出现了。
主要原因:协约国一方势力明显大于同盟国一方 因为协约国一方有27个国家参战,包括了美国、英、法、俄等当时的强国。 而同盟国只有4 个国家。
再者,协约国的经济实力也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战争期间,协约国通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装备。同时,协约国还通过贷款和贸易,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帮助了他们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另外,当时的工人运动也对战争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德国等资本主义国 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影响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意志帝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
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描写西湖的诗词和文章有哪些
赞美西湖的诗词如下: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 苏轼《夜泛西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唐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四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了西湖的自然美。
《夜泛西湖》明·董斯张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西湖柳枝词》清·田庶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唐·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关于西湖的诗句及典故
1、“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古时候,天庭的银河边住着一条玉龙和一只金凤。它俩将银河边的一块璞玉磨成一颗璀璨的明珠。据说这颗明珠照到哪里,哪里就百花盛开,五谷丰登。谁知,这颗明珠却被王母娘娘抢去锁进了深宫里。
2、《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代 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二首(其一)》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秋山》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与丹枫。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4、形容西湖美景的诗句如下:第1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这首诗是写西湖荷花的千古绝唱,写出了西湖之美,让人赞不绝口。
描写西湖的诗词和文章有哪些?
1、赞美西湖的诗词如下: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 苏轼《夜泛西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唐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四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西湖旧日,留连清夜,爱酒几将花误。
4、《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了西湖的自然美。
5、和西湖有关的古诗词有:《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答案】:A 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答案】:C 正确答案:C。考点:历史,常识。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奥匈帝国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在其毗邻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斐迪南偕同王妃亲临检阅。这是对塞尔维亚明目张胆的挑衅。
【答案】:A 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的,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答案】:A A项,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整,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塞尔维亚一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一战是、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争双方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内容: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国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 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